top of page
全身褐色斑块-扁平苔藓

  

王女士问:我今年44岁,全身发生褐色斑块4-5年,近半年又有新的褐色斑块发展。皮肤疹块瘙痒,有时会感觉烘热不适,平时腰酸背痛,胃口较差。皮肤病专科诊断为扁平苔藓。请问徐教授此病咋会发生的?中医能治吗?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扁平苔藓是一种可累及皮肤、黏膜、甲和毛发的炎症性皮肤病和粘膜疾病。扁平苔藓在临床上有一定特点,典型的皮肤损害为紫红或暗红色帽针头至扁豆大小的多角形丘疹或斑片,可自行消退,多伴有明显瘙痒,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好发于中年人,组织病理有特征性改变。病因不明确,但与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有关。精神因素:发病与失眠、情绪波动、更年期或经前期精神紧张有关,这些因素去除后,病情即可缓解。内分泌因素:临床可见有的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病情缓解,哺乳后月经恢复时,病损又复出现。免疫因素:是一种口腔黏膜炎症病变,用皮质类固醇及氯喹等免疫抑制剂有效。感染因素:通过病理切片及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病损内有可疑的病毒和细菌。

中医认为该病多因七情内伤,素体虚弱,外感六淫之邪,致使郁热、虚火上炎熏蒸而发。属于阴血不足,虚损积热化火,血虚生风产燥,致使肌肤粘膜失其濡养;或因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湿热瘀滞蕴热化火;或为肝郁气滞蕴热化火;或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致。另外加以风、湿、热三邪蕴于肌肤不得疏泄,可诱发加重该病。

(1)阴虚内热:方药:山慈菇,地骨皮,生地,野菊花,茯苓,山药,升麻,砂仁,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0剂为1疗程。

(2)脾虚湿热:方药:土茯苓,神曲,鱼腥草,连翘,陈皮,法半夏,炒白术,泽泻,升麻。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0剂为l疗程。加减:分泌物增多,糜烂面较大者加蚤休,生石膏,薏苡仁,杏仁,砂仁。

然而王女士的病症有所不同,不能用以上二方治疗。因其全身发褐色斑多年,近期仍有新发。皮疹瘙痒,时有烘热,腰酸纳差,证属脾肾两虚,拟补益脾肾。处方:生地黄,生黄芪,黄连,苦参,土茯苓,太子参,白术,黄精,女贞子,旱莲草,生薏苡仁,厚朴,夏枯草,淫羊藿,乌梢蛇,生甘草,水煎服,每日一剂。

如自觉内热重,遇热皮疹易发,可于上方中加重清热解毒之品。处方:生地黄,赤芍,牡丹皮,黄连,土茯苓,黄芩,乌梢蛇,生黄芪,白花蛇舌草,薏苡仁,肉苁蓉,太子参,白术,黄精,苦参,珍珠母,鹿衔草,生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针灸治疗能调和阴阳气血,配合针灸有望褐色斑块、瘙痒伴发症状好转更快。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Website: http://perthacupuncture.com/

影响美观的白癜风

 

文小姐问:我男友28岁,面部出现白斑一个多月,非常焦急烦恼,曾经口服治白癜风的中、西等药物不见好转,反而近日白斑面积逐渐扩大,在嘴唇左上方有5毛钱币大小白斑。西医诊断为白癜风。请徐教授指点迷津,什么中药能够帮助治疗白癜风症?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白癜风症因皮肤色素脱失而发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白癜风是一种非常另人烦恼的皮肤病,而且发病率相当之高,一旦患上白癜风 是不容易快速治愈的,中医博大精深,很多都积极尝试白癜风中医治疗。中医学对此症有“白癜”“白驳风”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

以下几种方法是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常用方法:

1、行气活血法:如果皮损是大小不等的斑点或是片状,而且边缘明白、光滑,常伴肢体困重而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诊治应关注行气活血。

2、补益气血法:白癜风稳定期的症状为白斑浅淡,病人常伴神疲乏力,面色晃白,舌质淡,脉沉细而涩。这类白癜风的治法就是补气益血,兼祛风和血。

3、祛风通络法:对于病发及蔓延大多数比较迅速,白斑主要位于头面或泛发全身,局部有痒感,苔薄白,脉浮的病人,诊治的原则是祛风除湿,和血通络。

4、疏肝理气法:如果白斑无固定好发部位,色泽时明时暗,可随情绪变化而加剧,常见于女人,多伴胸闷暖气、性急易怒、月经不调及乳中结块等,苔白,脉弦。诊治的原则则是宜疏肝理气。

5、补益肝肾法:如果病程较长,白斑局限或泛发。皮损部位的毛发变白,皮肤干燥,伴头晕耳鸣。病人腰膝酸软,舌淡红少苔,脉细弱。诊治则应关注补益肝肾,活血祛风。

 

有关文小姐的男友病症,思考具体的诊疗:面部起白斑月余,曾口服治白癜风药物无好转,近日白斑面积逐渐扩大,在唇上方钱币大小白斑。诊断为白癜风。结合现代医学本病与黑素细胞自身破坏、自身免疫有关,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为主的治疗方法,选用:炙黄芪、党参、桃仁、红花、当归、丹参、补骨脂、何首乌、菟丝子等。

处方:炙黄芪,黄精,党参,桃仁,红花,当归,丹参,补骨脂,桑椹子,何首乌,黑芝麻,枸杞子,牛膝,熟地黄,菟丝子,鹿角霜。上方水煎服,服药10-20剂后,以能获得白斑较前缩小,有色素形成为好,如此可把上药加工成丸药,继续服用,直到皮损基本变为正常皮肤为止。

针灸治疗能调和阴阳五脏,配合针灸有望面部皮肤颜色及伴发症状好转更快。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Website: http://perthacupuncture.com/

风痧、斑疹-手足口病

  

莉莉女士问:我儿子今年4岁。10天前出现发热体温38℃,嘴巴内粘膜出现不少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红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有液体。有咳嗽、流涕、胃口不是很好,小便颜色发黄、不多,等等,另外小孩大便还是正常,精神不减。曾在医院诊治,是手足口病,用过抗生素等西药治疗。请问徐教授,如果用中药,应该怎样治疗手足口病?

徐超极中医师答:手足口病,系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感染引起,属中医风痧、斑疹范畴,好发于4岁左右小儿,亦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和口舌有红丘疹或疱疹,伴有低热、口痛、厌食等。病情虽轻浅,但治疗不当,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中医学认为,本症系由感染风热病毒,郁于肌表,热毒夹湿从口鼻而入,湿热内郁,发于心脾,心脾积热,因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及四肢,故疱疹以口及四肢为主。治当以清热解毒。

中医辩证治疗:

1,心脾积热: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其中口舌疱疹色红,疼痛剧烈,患儿流涎较多,纳差,不能进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治法:清热解毒化湿,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药物:大黄,黄连,黄芩等。

2,湿热交阻: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口舌疱疹色暗红,疼痛不剧,腹胀,纳差,大便正常或稍溏,舌暗红,苔白腻或稍黄腻。治法:辛开苦降,清热化湿解毒,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药物:生甘草,半夏,黄芩,黄连等。

 

现在分析莉莉的儿子的病症及诊治:手、足红丘疹及口舌有小疱疹溃疡伴低热10天,曾用过抗生素等西药1周。诊见低热,体温38℃,手、足皮肤红丘疹、小疱疹相间,舌上和颊粘膜数处疱疹溃疡。咳嗽,精神可,胃纳差,小便黄短,大便可。诊为手足口病。证属外感风热,郁于肌表。治拟清热解毒,疏风透邪。方用银翘散化裁。处方: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羌活,牛蒡子,葛根,千里光,土茯苓,生地黄,赤芍,牡丹皮,蝉蜕,僵蚕,生甘草。水煎服。

本方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疏风透邪,但属苦寒之剂,所以应注意病中即止,以防过用苦寒易伤脾胃,即在热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改用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之药物,务使祛邪不伤正,邪去正安。

最好隔离病儿,以减少感染机会。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造宜。禁食有刺激的食物,以免引起疼痛;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食物,多喝温水;让患儿多休息。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Website: http://perthacupuncture.com/

恼人的面部黑斑

 

  

曾女士问:一年来面部慢慢出现黑斑,在前额、面部的颧部和颈部,有灰黑色斑片,黑色素沉着在暴露部位为多,平时怕冷畏寒,喜欢温热,腰膝酸软,两腿乏力。服用过中成药《逍遥丸》,《六味地黄丸》等,可是面部的黑斑没有丝毫的消退。皮肤科医生说是:黑变病(melanosis),没有特效药。面部的黑斑影响我的美容,怎么办呵!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黑变病是发生在以面部为主的灰褐色色素沉着病,多见于中年妇女。黑变病为好发于颜面部淡褐、深褐、灰黑色色素沉着斑。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光敏性皮炎或光毒皮炎后的变异。本病病因至今尚未搞清楚。化妆用品如演员的油彩或家用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偶也能引起黑变病,常常日光晒后加重。此外营养不良及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本病。 长期接触焦油、沥青、石油及其衍生物,可导致日光暴露部位的炎症,出现皮肤色素改变。有的化妆品中含有矿物油及烃类化合物、香料、防腐剂、表面活性剂等,它们有的具有光感作用,长期接触可导致黑变病的发生。有的患者则找不到明确的发病诱因。

中医认为,皮肤黑变病病变主要在肾、肺两脏,病因为六淫侵袭面部。肾在下焦,藏先天之精,为五脏之本,真阴、真阳皆藏于肾,临床上有“久病及肾”和“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之说,也就等于说肾中元气不散人必不至于死,肾中精气充足,则百邪不能扰,人必健康不病。《黄帝内经》说 “黑为肾之色”“面黑者肾之病”,所以人们认为皮肤黑变病发作缓慢,病程漫长,符合“久病及肾”;“肺主宣发”主皮毛,外邪入侵,伤及皮毛则会出现咳喘胸闷的症状。面部皮肤同样为肺所主,终年暴露于自然界,长期受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肺气失常会出现皮肤开合失度,气血运行不周,浊气停于面部肤腠之间,轻则渐、重则黑,进而形成黑变病。肺与肾之间,肺主宣发,肾主摄纳,肾气虚,肾精不足,则必致肺气不降,宣发无力,肺病则金不生水,导致肾气愈亏。在一些黑变病患者可以表现有肾气不足和肺气不宣的一些表现,而在另一些患者中则很难见有上述表现,甚至于属于无证可辩,人们认为后者属于病在孙络,病邪表浅的缘故。

曾女士面部黑斑1年,伴畏寒喜温,腰膝酸软,两腿乏力,皮肤科诊断为黑变病,归属中医肾阳虚型。治以温阳补肾健脾利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一名黧黑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小者如赤豆,大者似莲子、芡实,或长或斜或圆,与皮肤相平。”根据肾主水、其色黑,认为肾水上泛,药用:吴茱萸、续断、陈皮、补骨脂、淫羊藿、茯苓、泽泻等。

处方:吴茱萸,陈皮,续断,补骨脂,淫羊藿,杜仲,生甘草,茯苓,泽泻,薏苡仁。水煎服,建议服上方2月。

针灸治疗能调和阴阳五脏,配合针灸有望面部皮肤颜色及伴发症状好转更快。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难看的酒渣鼻

 

杜先生问:本人患酒渣鼻已5~6年,平时生意上的应酬多,饮酒频频,在酒后和操劳过度、心情烦躁时鼻部发红尤显著。常常感觉口渴、鼻部干燥、大便干结。经过口服抗菌素治疗和局部涂药治疗,还做过激光疗法,后据朋友介绍中药可以治疗酒渣鼻,还曾服用中成药“皮肤病血毒丸”,不知何故病灶依然。目前鼻部皮肤仍然肥厚、粗糙,鼻翼两侧有疤痕、紫红结节伴有丘疹样脓疱,时常瘙痒,影响我的容貌。请徐教授指教,用什么中医方法能治疗酒渣鼻?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酒渣鼻又称玫瑰痤疮。临床上女性多于男性。中医传统理论认为,酒糟鼻发病的原因,由肺胃积热上蒸,復遇风寒外袭,血瘀凝結而成;或嗜酒之人,酒氣薰蒸,復遇風寒之邪,交阻肌膚所致;再者,由于饮食刺激,环境刺激,皮脂分泌旺盛,容易引起病菌感染,皮肤对螨菌和其分解物过敏,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症状,因此关键是患者的敏感性体质和体内激素水平失衡,此为内因,也是根本的因素,是酒糟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所在。

肺胃热盛型酒糟鼻患者:

鼻部发红,进辛辣刺激性饮食或精神兴奋时加剧,可见有丘疹或脓疱;或伴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治法清肺胃热,佐以凉血活血。方药主方枇杷清肺饮加减处方。水煎服,每日1剂。

血瘀型酒糟鼻患者:
鼻部颜色黯红、紫褐,皮肤肥厚,结节状隆起,表面凹凸不平。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治法:活血化瘀。主方凉血四物汤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

气滯血瘀型酒糟鼻患者:

鼻部组织增生,呈結节狀,毛孔扩大;舌略紅,脉沉緩。辨证分析:肺胃积热不解,上沖薰蒸鼻面日久,故見毛孔扩大;復感外邪,瘀結於肌肤,致经絡阻隔,气血瘀滯,故鼻部组织增生呈結节狀;舌略紅、脉沉緩为气滯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散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減。

以上仅为对酒渣鼻较常见的证候,临诊病情千变万化,应根据病情随证加减,以达治病之目的。

分析杜先生的病例:患酒渣鼻已多年,多在酒后或过劳烦躁时尤显著。鼻部皮肤肥厚、粗糙,其两侧有小疤痕与紫红结节,瘙痒,伴有丘疹样脓疱而粘湿。常觉口渴、鼻燥、大便干结。如果杜先生舌质红、苔薄黄有瘀点,脉象弦数。辨为酒渣鼻,因嗜酒辛辣,内热熏蒸而上循空窍;外遇风寒搏束,气血阻滞使然。拟宣肺泄热,活血化瘀。药用:麻黄、麻黄根、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当归、陈皮、赤茯苓皮、枇杷叶(包)、生地黄、赤芍、黄连、生大黄,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更好。忌酒及辛辣之物连续治疗2-3月,可望鼻部酒渣消失。

《医学入门》:“因血热入肺,……或有不饮酒而红者,名曰肺风疮”。鼻为肺窍,,中蕴热上循其窍所致。方用麻黄宣肺以宁郁气;合凉血四物汤与泻白散加味化裁,意在化滞血并泻肺中之伏热。方中主药麻黄,宣肺气之郁结;辅以麻黄根之收敛,一开一合,既走表而又固卫,自有利而无弊也。“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用黄连以泻心。脏病宜理腑,故用大黄以荡涤浊热。陈皮、茯苓皮、地骨皮、桑白皮四皮“以皮行皮”,“肺合皮毛”之用。枇杷叶清轻宣肺,以驱风痰浊热,缓缓取愈。

笔者在临床上往往以中医针灸治疗合用中药治疗酒糟鼻,效果明显。针灸的作用是调和气血、疏通脸部的筋脉排毒化脓,可以消除红斑和皮疹,使皮损逐渐康复。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瘾疹-荨麻疹

 

冯先生问:我患荨麻疹已6周许,曾经服用抗过敏等药物效果不大。在我的四肢、胸、背部呈现大小不一的风团,颜色淡白,眼皮与嘴唇均浮肿,面孔发红、口不渴,没有出汗、混身奇痒、遇风尤甚。在温热的环境中,上述病情改善,在寒凉中加重。现在请求中医帮助治疗。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荨麻疹属中医“瘾疹”范畴,系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发,内因比外因更为重要。对此,《内经》早有明确论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而对于调整机体内部多方面的失调或紊乱,顾此失彼,难以达到综合调节的作用,因而疗效欠佳。而中医在这方面则优势十分明显,通过辨证论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乱则和之,达到调整阴阳、气血,祛除致病因素(六淫)的目的,使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病症就能长期缓解或痊愈。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国的高等中医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 瘾疹》分为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胃肠湿热证、血虚风燥证。这些证候不能全面概括荨麻疹复杂的证型,于临床应用有所脱节,因为在实践临诊中往往与教科书明显不同。对于荨麻疹的辨证,要完全按照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辨证,然后进行归纳,可操作性强,按照辨证方法遣方用药,才能取得了良好疗效。

荨麻疹一般证候如下:

1,风热犯表证:好发于青壮年人,风团反复出现,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基本方药:浮萍、蝉蜕、防风、黄芩、栀子、益母草、厚朴、白藓皮、地肤子、通草等。

2,血虚风燥证:多发于中年以上妇女。临床表现为风团,瘙痒,面色黄白不华,月经量少,心悸乏力,头晕健忘,少寐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基本方药:荆防四物汤。兼卫阳不足证: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易感冒,常鼻流清涕,面色晦而无华。宜基本方加生黄芪、桂枝。

3,营卫不和证:多见于青壮年人,风团反复发作,长期不愈,除风团、瘙痒外,其它无明显不适。舌脉如常。基本方药:桂枝汤加白藓皮、地肤子等。兼血虚者加当归;兼气虚者加生黄芪;兼内热者,加栀子,等。

4,气虚血热证:皮肤瘙痒起疹,时隐时发,小如麻点,大如豆粒,为扁平硬节,高出皮肤,一旦搔破,则连结成片,舌暗苔白,脉弦。治宜益气滋阴,祛风泻火。基本方药:生黄芪、当归、生地、炒枳壳、白藓皮、地肤子、防风、连翘、桑叶、炒白芍、牛蒡子、玉竹、荆芥等。

 

分析冯先生的病症。患荨麻疹已6周许,曾经治疗无效而来。四肢、胸、背呈现大小不一的风团,色淡白,眼睑与口唇均浮肿,面赤、身痒、无汗、遇风尤甚,自觉得温则减。口不渴。本例属风寒型荨麻疹,外因卫气失和,内因营气痹阻。治宜宣肺散寒,辅之和营。药用:桂枝、杏仁、炙甘草、赤芍、丹参、生姜、大枣。水煎服。选用麻桂各半汤,助卫阳以冀宣泄之。方中加丹参,使“血行风自灭”,亦即本例能望获取有效之理。

建议配合针灸治疗本症,可使疗效更好。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白疕-银屑病

 

关先生问:我患银屑病已年余。有年初秋外出工作,风雨交加,回家未数日,发现四肢散在性皮疹,色红、皮疹呈钱币状,边境清楚,大小分布亦不规则又奇痒,搔之脱屑,随之有出血小点。经多方治疗,包括服用中成药“克银片”未见改善。平时胃口较差,消化不良,大便溏薄。近半月来,因食海鲜辛辣而银屑病加重,经常有怕风怕冷,易感冒。请徐教授指教,中医中药能治疗银屑病吗?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中医对银屑病早有记载,有千年的治疗经验。本症多归于“白疕”。“蛇虱”、“松皮癣”的范畴。通常中医认为素体阳热偏盛,或禀受父母血毒,营血不和,外受六淫浸袭,内蕴火热湿浊,内外邪气搏结于血气腠理,肌肤失养,遂成白疕。热盛生风,风盛化燥,故疹色红而层起白屑。热盛灼津,血液黏滞运行不畅,则斑块紫赤肥厚。热盛化火,壅灼络脉,可致肌肤尽红。热盛化毒,肉腐成脓,形成脓疮。热与湿结,痹阻关节,则关节肿痛曲屈不利。白疕诱发因素多,病机变化复杂。初期为阳、为实;日久为虚、为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大致认为“血分有热”贯穿着白疕的始终。

病因病机有:风热湿邪外袭,客于皮肤,人于血分,而发于肌肤,阻于经脉,或因情志不畅,郁而化火,饮食不节,湿热内生,火郁而发,达于肌肤,日久气血虚亏,经脉肌肤失养,干枯脱屑。

中医根据本病各个不同发病阶段辨证论治,常见分型如下:

一、皮疹发生及发展迅速,局部潮红,新生皮疹不断出现,鳞屑不能掩盖红斑,自觉瘙痒,并有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或数等症。辨证:毒热蕴结,郁于血分。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药:凉血活血汤加减。

二、病情稳定,鳞屑斑基底暗红,鳞屑较厚,甚者为蛎壳状,自觉瘙痒,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辩证:湿毒内蕴,血瘀络脉。治法:祛湿解毒,活血化瘀。方药:祛湿活血汤加减。  

三、当该病消退期,病程较长,无新疹出现,疹色淡红,呈钱币状或融合成片,浸润、脱屑,舌红少苔,脉沉细。辨证:血燥血亏,肌肤失养。治法:养血润燥,方药:血燥方加减,

以上仅为对银屑病较常见的辨证,临床实践千变万化,应根据病情随证加减,以达治病之目的。

 

现在来分析关先生的病症:禀素脾虚,伴纳减、便溏。罹患银屑病已年余。初秋外出,风雨交加,回归未数日,四肢散在性皮疹,色红、奇痒,搔之脱屑,有出血小点。迭经治疗,未见改善。因食海鲜辛辣而加重,时有畏风恶寒感。综上分析本病例,因风雨袭击,营卫失调,外则宣泄不利,内则湿阻中州,转枢失职,致湿浊郁闭于肌肤而成。(本病例似无“血分有热”之证,故服中成药“克银片”无效)。可辨为风邪伤卫,致肺气失宣;淋雨湿渍,加之夙本阳虚而脾运失司。拟宣肺疏风,醒脾化湿。药用:杏仁、蝉蜕、防风、紫背浮萍、白豆蔻、甘草、薏苡仁、苍术、玄参、黄精、乌梢蛇(碾末,分吞)。方用麻杏苡甘汤宣表畅中,加白豆蔻醒脾化湿,蝉蜕、防风、浮萍协助透发郁邪。重用薏苡仁健脾渗湿,乌梢蛇疏风祛湿,苍术健脾燥湿,黄精、玄参益气阴又能制术之燥。全方宣肺、醒脾,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白疕自蠲。

如配合针灸治疗本症疗效会更好。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内调外治面部黄褐斑

  

 

凤林女士问:近一年面部发现有形状不规则的深褐和浅褐色斑块,不痛不痒。还有全身的变化,月经期间乳房胀痛,平时心烦急躁、头昏头痛、目花、耳鸣、腰酸、口干口苦、健忘失眠等。我的家庭医生检查过,没有发现特别的异常,嘱咐我不要晒太多太阳。请问徐教授有治疗我面部的褐色斑块的中药吗?需要调理多少时间?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通过恰当的中医调理,面部黄褐斑可以得到治疗。中医认为内伤七情、孕产、外受“风火”是黄褐斑的致病主因。根据黄褐斑好发于妇女妊娠期、哺乳期、月经期或服避孕药者的特点,推断其发病原因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此外,色素斑限于面部曝光部位,常于夏季日晒后诱发或加重,说明与日光照射有一定关系。

而肝肾亏虚、不能华面、肝郁气滞、瘀热阻络为本病基本病理。按中医五色主病学说,苍黑属肝与肾,肾亏则其色形于外而为黧黑斑。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此即因为肝体阴而用阳,妇女孕后脏腑气血注于冲任以养胎,肝藏血体阴之性相对不足,影响其疏泄气机的用阳功能,形成肝气郁结、血为气滞的病理变化。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与内分泌紊乱引起的黑色素代谢异常有关,而中医的肾和肝包含有内分泌系统的某些功能,可见黄褐斑的病变主脏在肝和肾。

面部黄褐斑以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及肾虚肝郁证。上述三种证候的可以合并共存,证候交叉兼夹,但肾虚与肝郁两类症状多互有偏重。

 

治疗予补肾疏肝活血中药组成:枸杞子、菟丝子、川楝子、当归、红花、紫草、白芷。

此方功能有平补肝肾,养阴益精,疏肝泄热,行气解郁,活血调经,凉血清热,上行头面,外达肌肤。取枸杞子、菟丝子平补肝肾阴精,令其上荣头面。菟丝子又能清虚热,尤适用于肝肾亏损、虚热内生者,“久服去面黑干悦颜色”。对腰酸、头晕等肝肾亏虚症状者有益。黄褐斑之肝郁气滞与肾虚阴亏互为因果,且存在肝郁化热、水亏火热、燥热内结的病理特点,故疏肝理气不宜燥烈。取川楝子疏肝泄热之性,尤适合于肝郁化热之证。本方对乳房胀痛、 心烦急躁等肝郁气滞、肝经郁热症状的改善作用十分显著。当归、红花活血调经,当归有抗促性腺激素作用,红花可调整内分泌功能,促进皮肤代谢。上方具有良好的活血调经作用,随着月经的畅通,升降出入有序,气血调和,颜面荣润,色斑自消。除用川楝子疏肝泄热、菟丝子滋阴清热外,本方另取紫草,凉血清热活血,研究表明能抑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形成,特别是抑制黄体生成素。本病好发于面部皮肤,病位在上、在表,且存在腠理受风的病理。故用白芷,取其辛散祛风,芳香上达头面、引药上达病所的功用特点。

 

黄褐斑采用内服药物治疗,必先通过机体整体功能的调整,随着月经不调、心烦乳胀等内分泌失调症状的改善,体表色斑才能随之减轻、消失。故治疗黄褐斑只能缓图,不可急于求成。若病程日久,褐斑渐积而成,面如蒙尘,多以虚为主,短期内难以取效,疗程宜长,一般应达3个月。

 

除了内调还需要配合外治法治疗本症效果更好,针灸治疗对面部黄褐斑有独特的效果。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风癣-玫瑰糠疹

 

林先生问:我儿子16岁。胸腹部发现椭圆形斑疹12天,二周前无明显诱因,右大腿部出现一椭圆形斑疹,在当时以为是“体癣”,按“体癣”治疗,一个月后遍发胸腹部而求诊于专科医生。诊断为玫瑰糠疹。目前在应用抗组织胺药物。我们以前没有见过玫瑰糠疹,请问玫瑰糠疹是怎样发生的?中医有什么办法治疗?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玫瑰糠疹其病因尚未明确。以往有传染(真菌、细菌)、变态反应,代谢障碍等多种学说,但均未能得到确证。家族中虽有同患者报告,但与遗传及种族无明显关系。从本病的发病过程、季节影响、甚少复发等,均提示本病可能与某种传染因素有关,目前均倾向于病毒感染,亦有认为系身免疫病者,均尚待继续研究确证。

玫瑰糠疹好发于春秋两季,中青年人发病较多,女性稍多于男性,初起的损害是在躯干或四肢某处出现直径1~3cm大小的玫瑰色淡红斑,有细薄的鳞屑,被称为“母斑”。约1~2周以后躯干与四肢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片,常对称分布。玫瑰糠疹有一些特殊的类型:对仅出现母斑,之后无子斑的称为顿挫型;有些患者皮疹有渗出倾向称为惨出型,这型皮疹常伴较为明显的瘙痒;个别患者皮疹可持续数月。如掌跖受累,可出现脱皮。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一般皮肤发疹持续时间约数周到数个月,通常消退不会留下痕迹。

本病虽有自限性,但病程较长,也有一定的危害性。因为玫瑰糠疹是一种具有自愈能力的皮肤病,有些患者在患病后选择让疾病自己自愈,殊不知很多情况下更是加重了玫瑰糠疹。可使患者皮肤表层出现玫瑰色,并伴随鳞屑脱落,大范围传染可导致毁容,危害人际交往;所引起的瘙痒症状,抓挠后形成的皮肤破损,可引起不同炎症;经现代生物医学研究发现,引起玫瑰糠疹的病毒为柯萨奇B组病毒,此种病毒可导致传染性胸肋痛,可合并心肌炎、脑膜脑炎、发烧、肝炎、溶血性贫血和肺炎等疾病,威胁病人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玫瑰糠疹虽是一种常见的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但是也有各种原因可能使病情反复,拖延不愈,严重的可引起上述恶性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安全。所以需要积极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血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风热凝滞郁于肌肤,闭塞腠理而发病。属中医风热疮“风癣”范畴。治疗上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中药治疗方法:

基本方:板蓝根,牛蒡子,荆芥,防风,土茯苓,紫草,赤芍,牡丹皮,蝉蜕,白蒺藜,地肤子,甘草。剧痒者加苦参,白鲜皮;心烦口渴者加天花粉,生地黄;病程长者加丹参,鸡血藤;内热盛, 气血两燔者加生石膏、水牛角。水煎服,每天1剂,第3遍药渣煎洗患部。两周为1个疗程。

上方以板蓝根、牛蒡子、荆芥、防风疏风清热;以紫草、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白蒺藜、蝉蜕祛风止痒;地肤子祛湿止痒,配防风加强外散皮肤之风;土茯苓可清热止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之效。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Website: http://perthacupuncture.com/

痤疮应该服用哪些中药

 

  

靓丽姑娘问:本人今年20岁。面部痤疮已2年,近来加重,满布于面部,大如黄豆,又痛又痒很不舒服,又影响外观。在面部的前额、两侧腮颊部均呈现散在丘疹,尤以两颊部混杂囊肿结节。西医、中医看了不少,用了各种不同的药物,但是脸上的“豆豆”仍旧此起彼伏。请问徐教授,我用了很多中药,为什么没有效果?应该服用哪些中药?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你的问题是在中医治疗中的常见的问题,容笔者慢慢道来。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肺风粉刺”、“面疱”,好发于青年男女的面部、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重等因素,导致一些中青年男女发病率增高。

中医学认为:发生痤疮,多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及肥甘厚味,复感外邪,使毛囊闭塞,内热不得透达,致使血热蕴蒸于面部,或肺经蕴热,外感风邪,或脾胃湿热,内蕴上蒸于面部而形成。所以,治疗多以清肺热、祛风热、凉血活血之中药内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发生痤疮是由于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雄激素分泌亢进,皮脂腺活性异常,导致皮脂分泌增加,毛囊口角化过度,使其皮脂外流不畅,异常菌群滋生而致病。

中医治疗痤疮以辨证施治为主,常见的有以下三型:

一、脾胃湿热型:主要表现为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拌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候分析: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发痤疮。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为芩连平胃散,主要药物有: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茵陈、半枝莲、生甘草等。

二、肺经蕴热型:主要表现为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治疗:以清凉肺血为主,常用枇杷清肺饮,药材为枇杷叶、桑白皮、知母、黄芩、银花、赤芍、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

三、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皮疹分布于面部及胸背,伴有胸闷不舒、两肋胀痛、喜生闷气,女性经期前面部皮损加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小腹胀痛,舌红、脉弦。

治疗:宜舒肝理气散结。药用柴胡、枳壳、赤芍、白芍、生甘草、香附、丹皮、栀子、连翘、夏枯草。

 

靓丽姑娘的病症和上面的三种证型显然不一样。现在分析她的病情:

面部痤疮已2年,近来加重,痛痒相兼。颜面之前额、两侧腮颊部均呈现散在丘疹,尤以两颊部夹有囊肿结节。乃肺经之郁热上蒸,复为风邪搏结而成。治拟宣肺疏风散结。药用:麻黄、杏仁、桃仁、赤芍、陈皮、桑白皮、枇杷叶(包)、生石膏、桔梗、甘草。本例痤疮,因肺热受风,上蒸于面所致。更因身无大热而无汗,故用麻杏石甘汤之辛凉疏泄以解之。方中加桃仁以活郁血;赤芍和营以辅桃仁之用。陈皮以行肺气,桔梗升提肺气,桑白皮清泄肺气,枇杷叶为引。全方宣肺气、降逆气,活郁血,则蓄热清除,血循畅通,而津液敷布,守方随证调治。笔者经常应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痤疮效果满意,一般治疗1-3周能见效。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Website: http://perthacupuncture.com/

白塞病-狐惑病

 

陈太太问:我先生半年前双眼先后急性炎症发作,因伴有口腔溃疡、龟头溃疡、副睾炎而确诊为白塞病(Betch’sdisease,BD),应用激素3个多月,时瘥时祟,药量逐增。视力减退,现在右左二眼仅剩皆0.1。据说此症很少见。请问徐教授:中医认识这样的病吗?中医中药能治这样的病症吗?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白塞病(Betch’s disease,BD)是一种以葡萄膜炎、口腔溃疡、皮肤损害和生殖器溃疡等为特征的多系统受累的疾病。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狐惑病”在二千年前的中国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描述此症:“狐惑之为病……蚀于喉者为惑,蚀于阴者为狐……目赤如鸠眼……”明确概括了眼炎、口腔和阴部溃疡的综合病症。在治疗上有“惑以降火为贵,狐以利湿为要”的讲究。本病在眼主要是呈现血管膜炎症,前房出现渗出、积脓,激素应用后,呈现弥漫性渗出,撤激素时易反跳,白睛反应性水肿,胀痛异常,热极似寒,舌胖苔白,脉象细滑。本病初起,祛邪为主,清湿火痰毒,常用龙胆草、黄芩、玄参、重楼, 并以石膏配麻黄、苍术配黄柏,吴茱萸配黄连,青黛配细辛,以阳引阴,甘露消毒丹合二妙丸,雷公藤配甘草,急则治其标。

白塞病主要是眼色素膜炎症,95%以上呈现前葡萄膜(虹膜、睫状体)炎,瞳孔不及时扩大,极易发生虹膜后粘连、成瞳孔紧小症,后果严重,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所以一定要放大瞳孔,应用开瞳膏;开瞳眼药水 ,有散瞳、调节麻痹的作用。即使单有后葡萄膜反应(脉络膜炎症、视网膜出血)者也要定时扩瞳,一方面是后前葡萄膜炎症可转化移行,另一方面反复发作者最后还是有前葡萄膜炎发生,产生虹膜后粘连,所以散瞳是渡过炎症鸱张期,争取较好预后的必要措施。

整体疗法中,改善患者自身免疫机能为首务,黄芪、干姜、甘草, 药理实验证实为免疫激发型中药,甘草又是很好的免疫抑制剂,黄芩虽为清热药,实验证实为很好的免疫抑制剂。应用红花、丹参、土鳖虫等活血化瘀药旨在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机能。虽然有“惑以降火为贵,狐以利湿为要”的经验谈,但笔者认为后期的扶正——益元始终占有防复发的主导地位,主张用党参、黄芪、茯苓、甘草、锦鸡儿补气,当归、白芍、地黄、川芎、鸡血藤养血,石斛、麦冬、天冬、龟甲、鳖甲养阴,鹿角、肉桂壮阳,细辛以阳引阴。立足于益元,防止复发。

陈先生阳刚之体,相火烁目,津伤毒祟,蚀口、副睾炎,首拟清相火生津液,扶正清瞳。首选黄柏合肉桂交通心肾清相火,黄芪补气,石斛、生地黄、水牛角片入血生津,佐水杨梅根、葎草、雷公藤清湿火,荔枝核、猫爪草治副睾炎,白及、藕节、地榆为雷公藤扬长避短而设。以中药治疗2-3个月后以期取得目明体健的目的。

后期仿四君合知柏扶正固本之意。处方:党参,茯苓,密蒙花, 生甘草,黄芪,地榆,雷公藤。上药煎汤送知柏地黄丸10g,每天2次。      

治疗本病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局部与整体治疗并重。疗法主要是祛邪扶正、开瞳益元。

本病常反复出现在感冒,免疫功能低下的时候,所以防止感冒很重要。酒性温,其作用于微血管易引起本病复发,所以不论白酒、黄酒、啤酒均在绝对禁忌之列。

陈先生需要防止感冒和戒酒。切记切记!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Website: http://perthacupuncture.com/

痤疮中医外治法

甘小姐问:徐教授,我脸上长痘痘几年了,反反复复,服用不少药(包括中成药),屡治屡发,拜读了您的《粉刺-痤疮》一文后,我不想喝中医汤药,因为我怕中药太苦,咽不下。请问有没有不用吃药的中医疗法治疗痤疮?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有的。最常用的有针灸疗法和中药外敷法。以下是几种痤疮的中医外治疗法,供你参考。

  1. 针刺法:(1)辩证取穴:肺经风热证:取脾俞;脾胃湿热证:取合谷;冲任失调证:肾俞。(2)循经取穴:曲池、迎香、攒竹(3)邻近取穴:太阳、印堂、颊车。方法:1天1次,7次为一疗程。

  2. 耳针法:根据清代沈金鳌提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终于耳”的论述,运用耳针治疗不同类型的痤疮。脓疱者刺心;皮脂溢出较重者刺脾,大便秘结刺大肠;痛经者刺肝、内分泌区;皮损集中在某一区域时刺其表面投影反应点。方法:隔日针1次,7~10次为一疗程,其中以炎症性、丘疹性、脓疱性痤疮疗效最佳。

  3. 挑刺法:方法:常规消毒后,三棱针点刺选好的穴位,放血  或挤血少许,随之消毒棉球拭干污血,5天1次,7次为一疗程。常用此法治疗聚合性痤疮,效验恒多。但需注意:体质虚弱或者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4. 湿敷除痤法:在痤疮的各个不同阶段均可配合湿敷除痤法,不仅有利于皮疹的恢复而且还会给收缩毛孔与嫩面带来好处,常用药物如下:(1)清热解毒类:山豆根、草河车、大青叶等;(2)消肿散结类:芫花、凌霄花、陈皮等;(3)减轻皮脂类:虎杖、山楂、荷叶;(4)减轻色素沉着类:天冬、冬瓜仁、白蔹、等。按需要取上药若干,加水用小火煮沸取药汁,临睡前用纱布蘸药汁呈饱和度,湿敷在脸部(留出眼、鼻、口孔)持续30分钟,每日1次,长期坚持消痤嫩面效果尤佳。

  5. 中药外洗治法:外洗方为赤芍、红花等,加适量的水煎煮好,每日2次。合并感染者加紫地丁;兼湿热者加苍术、土茯苓。用药10天为1疗程。

  6. 用中药熏洗法:乌鸭藤根,地肤子、大青叶等,加适量的水煎煮好,先熏后洗20~30min,早晚各1次,连续30天。

  7. 面膜洁肤法:处方组成和制法:白蔹、白及、穿心莲,冰片、薄荷等,将上药混合烘干打碎。用法:(1)用温水清洗面部。(2)将中药粉20g左右,用水适量加热煮成糊状,待温度降至38°C左右时将药均匀地涂于面部,约30~40分钟后取下。(3)洗净面部。通过中药对皮肤的直接渗透作用,促使痤疮消失,开的粗大毛孔也会逐渐吸缩或恢复,使之皮肤更具有明亮光泽和滋润之外观。

 

痤疮,又称"粉刺疮"或"青春豆",是皮肤科常见病,青春期男女好发, 多因皮脂腺分泌过旺,排出不畅,塞于毛孔;或过食辛辣,煎炒燥热及油腻食品而生湿热蕴于肌。<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肺风粉刺记载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 每发于面鼻,起屑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 现代医学认为与内分泌、痤疮丙酸杆菌的大量繁殖和感染,以及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轻者形成粉刺 红色丘疹,重则反复感染造成局部脓疮、炎症结节或囊肿样皮肤损害。

 

痊疮的治疗方法很多,治疗痤疮的药物层出不穷。有些患者求治心切,以致听信虚假宣传,不惜重金乱投医、乱用药,用后痤疮不仅未愈,反使病情加重,造成慢性皮炎,甚至形成瘢痕。

所以,甘小姐,以上的中医外治法,具体的应用还需有专业的中医师指导,根据你具体的身体状况对症处理,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Website: http://perthacupuncture.com/

粉刺-痤疮

 

杜女士问:我女儿17岁,面部痤疮1年余,此起彼伏,两颊明显,尤其在月经来前发生较多。自14岁初潮,月经不规律,经来前少腹胀痛,烦热,乳胀结块,大便干结。曾经服过几种清热解毒、通大便的中成药,面部痤疮没有好转。请教徐教授,应该怎样正确应用中药治疗痤疮?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痤疮,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好发于发育期青年男女面部及胸背等处,有碍美容。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面鼻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痤疮的发生主要由肺经血热,上熏头面,肠胃湿热,蕴结肌肤,及外感风邪所致。然而笔者在实际诊病中发现本病发于肝经、肾经者远较发于肺经、胃经者为多,同时体会到仅仅服用清热解毒、通便之药难起疗效,而以辨证论治治疗痤疮往往有着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1,肾水不足:这类患者,以青年男性为多。面部痤疮散布面颊、前额。体瘦身热,口干喜饮,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白,脉见大而虚弦,应指有力而缺少柔和、潜藏之象,尤以尺脉虚大不藏为明显,可伴见数或不数。见此脉象,可从肾水不足论治。即使见大便干结,也不宜用清泻肺胃之法。肾水不足为病变根本,诸“火热”之征皆因相火上炎所致。治以滋肾水、清相火为大法,方取知柏地黄汤、滋水清肝饮、封髓丹灵活化裁。处方: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知母,黄柏,栀子,砂仁(后下)。每日1剂,水煎服。

 

2,肝经郁热:这类患者,以青年女性为多。面部痤疮此起彼伏,两颊明显,尤其在月经来前发生较多。月经不规律,经来前少腹胀痛,烦热,乳胀结块,大便干结。舌质红、边缘有齿印、苔薄色黄白,脉见沉弦或弦细,多兼数象。患者可伴见月经不调,或痛经。见此脉象,可从肝经郁热论治。此因肝经气血郁滞,血热上壅头面而发痤疮。治以疏肝解郁、凉血清热为法,方选丹栀逍遥散化裁。

 

3,肺胃郁热:这类患者,青年男女俱可见,也可见于部分中年男子。痤疮满布面额、前胸、后背,酒后受风而发。体壮,气粗,面赤,便干。舌质红、苔腻色黄白,脉见沉洪或洪大。多伴口干气热,多饮便干。见此脉象,可从肺胃郁热论治。此因胃肠腑气不降,肺胃郁热上熏头面,或兼外感风邪所致。治宜清泻肺胃。有腑实者皆当通腑,使上壅之热下彻。方可选枇杷清肺饮、茵陈蒿汤灵活化裁。体质壮实内外热实者,也可用防风通圣散化裁。处方:黄芩,黄连,栀子,生大黄(后下),枇杷叶,桑白皮,牡丹皮,泽泻,赤芍,浙贝母,白花蛇舌草,生甘草。每日1剂,水煎服。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生与体内内分泌变化,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刺激皮脂腺增生肥大,皮脂腺分泌增加有关,这与中医从肝肾相火论治是相一致的。这类患者有时与肺胃郁热型患者从症状上不易辨别,有时从清泄肺胃论治也可见效,但终属治不对证,易戕生机。从脉辨治,较易掌握,也符合临床实践。如痤疮日久,皮损以结节、囊肿为主,甚至有瘢痕形成,此属痰瘀互结。治宜活血化瘀,祛痰散结,选方可参考血府逐瘀汤(当归、牛膝、红花、生地黄、桃仁、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合消瘰丸(玄参、煅牡蛎、浙贝母)化裁。但临床也应注意全身辨证。如脉见上述脉象,宜以上述论治为主,方中加用活血化痰散结药,效果始佳。

 

杜女士的女儿曾服几种清热解毒通大便的中成药,治疗面部痤疮不果。不妨依照上述辨证施治的分析,治以疏肝解郁、凉血清热为法,以观后效。同时建议针灸疗法配合治疗,通过针灸疗法,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可以取得治疗痤疮的更好效果。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Website: http://perthacupuncture.com/

消除面颊黄褐斑的好办法

 

王女士问:三年前,在怀孕后期两侧面颊出现黄褐斑,呈蝴蝶状,黄褐色,产后一直未消退已有3年。月经前乳房胀痛,平时心烦急躁,有腰酸背痛。曾服逍遥丸、杞菊地黄丸等中成药半年无效。请问徐大夫,面颊为何出现黄褐斑?有没有其它的中医疗法可去除面颊黄褐斑,比如外用的中药?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面部黄褐斑是一种后天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发病原因诸多,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现代医学认为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体内氧化和抗氧化平衡失调,从而引起人体酪氨酸―酪氨酸酶系列生化反应加剧,色素形成增多。

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孕后脏腑气血注于冲任以养胎,肝藏血体阴之性相对不足,影响其疏泄气机的用阳功能,形成肝气郁结、血为气滞的病理变化。

对于本病中医认为是由于内伤七情气郁、孕育胎产耗气伤血,外因是面部日晒、火郁肌肤等多种原因导致肝郁气滞,血行涩滞,瘀热阻于面络;或肝肾亏虚,不能华面形成。两者往往相兼为患,而成肾虚肝郁证。 

现介绍一种外用祛斑的中药方供读者参考:白芷40g,白附子10g,白扁豆15g,白及10g,白蔹10g,菟丝子40g,冰片1g,珍珠20g。研末过120目筛,用蜂蜜调成糊状。充分搅拌和匀,装瓶备用。

用法:于每晚清洁面部皮肤后,将上药均匀敷于患处,临睡前用软纸擦去或用清水轻轻洗去,每晚1次。

上方中的白芷外用为美容要药。《日华子本草》谓白芷“去面奸疵瘕”。面奸疵痕者雀斑也。《本草纲目》谓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古代美容方中多用之。据笔者经验,白芷一味单独外用便可美容;若配伍菟丝子、白附子外用,能祛除黄褐斑。菟丝子,《本经》谓其“汁去面黑干”;白附子,《本草纲目》谓其主治“面上百病……面奸瘢疵”,可以“入面脂用”。  

黄褐斑病发在皮,其病在内。中医学认为,气血乃人体生命活动之物质基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血的产生运行与脏腑经络紧密相关,脏腑有病必然累及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就会沿着经络循行的部位发生病变。

平常所见面部黄褐斑患者不伴有脏腑内伤杂病者非常少见,故单用外用祛斑的中药治疗效果较小。据笔者经验面部黄褐斑患者多伴有内伤杂病如肝、胆、肾病或月经失调。笔者在内服辨证方药基础上加用外用中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黄褐斑的基本病理为肝肾亏虚、不能华面,肝郁气滞、瘀热阻络。“苍黑属肝与肾”,肾亏则其色形于外而为黧黑斑。

治疗采用疏肝补肾化瘀之法,药用:柴胡、当归、生地、川芎、枸杞子、菟丝子、川楝子、枳壳、白蒺藜、桃仁、红花。

上药加水适量,煎煮2次,合并药液,每日分2次温服。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建议用药2个疗程。

分析:黄褐斑之肝郁气滞与肾虚阴亏互为因果,且存在肝郁化热、水亏火热、燥热内结的病理特点,故本方疏肝理气而不燥烈,取柴胡、枳壳、川楝子、白蒺藜行气和血而疏肝泄热,尤适合于肝郁化热之证。对乳房胀痛、心烦急躁等肝郁气滞、肝经郁热症状的改善作用十分显著。

方取枸杞子、菟丝子平补肝肾阴精,令其上荣头面。菟丝子又能清虚热,尤适用于肝肾亏损、虚热内生者,治疗后腰酸、头晕等肝肾亏虚症状明显减轻或消除。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活血化瘀而养血,现代医学认为酪氨酸酶是皮肤黑素生物合成的主要限速酶,控制其活力即可控制黑素形成,而活血化瘀的中药能够增快体内血液循环,可明显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故此方有祛斑美容作用。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Website: http://perthacupuncture.com/

荨麻疹中医能治吗

 

王先生问:2月多来,我周身皮肤瘙痒,尤其以晚上为重,搔抓后皮肤出现大量条索状红色风团,反而瘙痒更重,甚至影响睡眠。请家庭医生治疗,说是荨麻疹,给用了药但瘙痒改善不明显。现在皮肤多处抓痕和血痂,有口干、口苦,饮食不香,大便干燥,瘙痒不止引起心烦急躁。本人平时身体健康,无药敏史和其他过敏疾病史。请问荨麻疹是过敏引起的吗?中医能治吗?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俗称风疹块、风团等。是一种瘙痒剧烈,治疗困难的疾病,由多种因素迅速引起皮肤、粘膜发生暂时性、充血性、渗出性、浮肿性风团,斑块,伴有剧烈瘙痒。皮损可以迅速发生也可以迅速消退,皮肤不留痕迹。轻的仅有风团和瘙痒,重的还伴有发热,腹痛、腹泻、喉头水肿、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等其他全身症状。

其发病原因是相当复杂,大多是过敏引起,有些是某些疾病引起。

任何食物都有可能引起荨麻疹,较多的是异性蛋白,如海产品(鱼、虾、蟹、干贝、螺等)、牛奶、蛋、蘑菇等最常见。其次是某些蔬菜、调味品,如西红柿、香椿、香菜、花椒、香叶等;水果有芒果、草莓、柑橘、杨莓、桃、榴莲等,及平时不常吃的东西。

有许多药物是荨麻疹的诱因,如青霉素、磺胺类、巴比妥类、痢特灵、镇痛解热类、抗毒血清、疫苗、消毒剂、防腐剂等。

某些中草药,如天花粉,葛根,鱼腥草,地龙,毛冬青,穿心莲,千里光,筋骨草,丹参,红花等,中成药有如六神丸、云南白药、益母膏、羚羊解毒丸、牛黄解毒片等引起过敏的报告也越来越多。在发疹一个月内用过的药物(包括维生素、保健品)都有可能是其诱因。

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蛔虫、蛲虫)等的病原体,分解产物、分泌的毒素、甚至破坏的病变组织等都可能是致敏原。

动物的皮毛、分泌物,植物叶、汁,空气中的漂浮物:如花粉、羽毛、皮屑、真菌孢子、螨虫、尘土等,都可能是个别人的致敏原。

冷、热、日光、机械摩擦、压力和某些化学物质如香水、清洁剂等接触皮肤也可是荨麻疹的诱因。

某些疾病引起:有体内病灶,如胆囊炎、胆石症、兰尾炎、鼻窦炎、扁桃体炎、龉齿等及淋巴瘤、内脏肿瘤、胶原病、风湿热等也可荨麻疹的原因。

在精神紧张和焦虑、月经、絕经、妊娠、甲亢的状态下都可发生荨麻疹。

虽然有上述那些原因,但是有3/4的慢性荨麻疹病人是找不出来原因的。现在也有些皮肤过敏测验方法,不是很精确,只是提供参考。

根据病理生理荨麻疹的发生可能与患者体内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组织胺的释放,从而引起皮肤风团发生。

西医治疗常用抗组织胺药,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症状,但不能治愈本病。而中医治疗,可以改变患者的体质,稳定肥大细胞膜,从而达到治愈的可能。

荨麻疹一般中医辨证大多证属湿热内伏,风邪阻滞。治宜清热除湿,祛风止痒,调理肝脾,通经活络。药用柴胡,白术,茯苓,防风,乌梅,苦参,白鲜皮,丝瓜络,五味子,当归,赤芍,甘草。王先生可用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副,连服三天,以观后效。

荨麻疹多由于患者体内湿热风邪内伏,兼有肝血阴液不足,使虚实交杂,病程旷久。药用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苦参、白鲜皮清热除湿,柴胡、防风、丝瓜络散风通络止痒,赤芍、当归活血养血化瘀,乌梅、五味子敛阴。诸药合用有调理肝脾,清理湿热,活血通络,祛风止痒的疗效。笔者以往采用以上方中药为主治疗荨麻疹取得较好的疗效。

另外,针灸对荨麻疹也有很好的止痒消肿效果。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Website: http://perthacupuncture.com/

经期痤疮

 

梅小姐问:几年来,脸部时常生出小疙瘩,瘙痒,在月经期更加严重,有些小疙瘩变成小包和瘢痕,自己曾服用过多种中成药,可是脸上的小疙瘩仍然此起彼伏,好不烦人阿。家庭医生说是痤疮,可以服用些避孕药治疗,可我对避孕药有疑虑。徐教授,中药到底能不能治疗痤疮?应该如何治,请徐教授帮助我。

徐超极中医博士:梅小姐,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虽为小疾,影响美容,给年轻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我理解你的心情。在病变严重时往往毁坏面容,不少青年男女为之烦恼。及时正确的诊治,可以避免或减少皮肤的损害,古人言:“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这说明,识病本质是正确用药的先导。

痤疮一症的发生,生育期妇女需要细究月经产育,因这段时期的妇女出现痤疮,多伴见月经不调、痛经、乳胀、附件炎等复杂痼症,辩证之中注意“热”、“瘀”之外,尚须重视精神压力。总之,从脏腑、经络而论,大凡月经不调兼有乳胀者,治从肝;兼有腹痛,治从肾或从冲任入手。

中医古籍《杂病源流犀烛》说:“凡面部所有之处,其脉俱有以维络之。”如足阳明胃经,络脾,循鼻挟口,环唇,止于前额,口周属脾,前额属胃。足少阳胆经,络耳、出耳、下颊;颊部属肝。任脉经沿胸上行,止于面部;胸部属任脉。督脉经沿脊柱上行,止于面部;背部属督脉。由此可见皮损发生于前额与胃有关,在口周与脾有关,在面颊两侧与肝有关,发于胸部与任脉有关,发于背部与督脉有关。这样为辩证论治提供了体内脏腑与体表经络有机联系网络的依据。

痤疮的基本皮损有粉刺、结节、囊肿等,而粉刺又有黑、白之分。黑头粉刺,为湿重于热;白头粉刺,为热重于湿。故而,前者育于肤腠,缠绵难除;后者易于化毒成脓,脓出而愈。结节,通常为血瘀肤腠遂致气滞结块;囊肿则属痰湿血瘀互结。从病因而论,粉刺以肺经湿热郁滞为多,脓疱则因偏食辛辣、甘腻之物致使热毒炽盛,循经上壅于面、胸而成。总之,素体偏盛是发病的内因,饮食不节、血分有热则是致病的条件,血郁痰结可加重病情。

中医治疗:《医宗必读》之论:“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辨之之法,阴阳、寒热、脏腑、气血、表里、标本先后、虚实缓急,七者而已:”验之痤疮症状,辨之脏腑、寒热、缓急更为重要。

月经前痤疮,即在月经前出现皮损加剧或诱发,皮损好发于颌、眉间或面颊部,部分病人主要集中在口唇四周,尤以下颌更为明显,其程度往往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加重。常伴有痛经或夹瘀块,舌淡红、苔少,脉细涩。治拟调理冲任法,方选益母胜金丹合二仙汤化裁。

脓疱性痤疮或月经期痤疮,皮疹多发于面颊两侧,甚至连及颈项等,以炎性丘疹,脓疱为主,伴有乳胀不适、心烦易怒,脉弦数,舌质红、苔薄黄,治拟疏肝清解法,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

痤疮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个体性差异特别大,所以针对不同的患者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案就显的特别重要,对于痤疮这类皮肤病,要强调以皮损特点、发病部位、素质禀赋以及兼症等方面去辨析,去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Website: http://perthacupuncture.com/

带状疱疹后遗疼痛

 

阿珍女士问:徐教授,拜读了您的《带状疱疹》一文,我把自己的病情向您聊聊,希望能得到您的施教。在三个月前我突然感觉右胸、腹及右肋部刀割样疼痛,波及到右后背脊椎处,伴有烧灼样疼痛难以忍受。第二天后在右侧胸肋后背起一簇簇大小不等的水泡,疼痛更为剧烈,如刀割、火灼样,疼痛异常。随后去见家庭医生,医生诊断为带状疱疹。经医生全力治疗,三周后皮肤上水泡消失已结痂,但是疼痛如初,右侧胸、腹、肋、后背仍然呈烧灼针刺样阵发痛,入夜尤甚,彻夜难眠,痛苦不堪。当时医生对我说,这个病一般治疗3-4周就会好的,可是现在已有三个月了,皮肤的疱疹虽然痊愈,可为什么还有疼痛呢?中医能治这个病吗?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 阿珍女士你现在的病征属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在疱疹消退、皮损好转3~6个月以后的顽固性痛症、它的病理改变已不同于带状疱疹,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典型症状是:原有疱疹部位的皮肤疼痛、不能触摸,甚至衣服磨擦都能引起烧灼痛或针刺样痛,疼痛区域内夹杂有麻或痒感,疼痛呈持续性。此症常延续难愈,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无疑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痛症之一,是公认的世界级疼痛性疾病。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缠腰火龙”,俗称“蛇盘疮”“蜘蛛疮”。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初次感染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其临床会表现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剧烈的神经痛。带状疱疹一旦误治、失治、和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就会产生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的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是由于疾病后期正气不足,邪气未尽而致气血淤滞,经络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所以在治疗上重在理气活血,以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起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根据中医“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的理论,以桃红四物汤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理气与活血并用,共同达到宣疏经络之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再结合经络辨证,局部针刺与背俞穴针刺配合使用共同达到调畅全身气机,疏通经络之气而止痛的目的。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气滞血瘀: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柴胡、陈皮、川穹、熟地、当归、 白芍、 川芎、 桃仁、红花、香附、枳壳、芍药、甘草。心烦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蛎、山栀子、酸枣仁;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索、乳香、没药、蜈蚣等。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针灸取穴:根据现代医学神经解剖定位,确定支配疼区的神经节段,取其患侧夹脊穴:发于面颊部者,取颈2~颈4夹脊穴;发于胸背部者,取胸4~胸11夹脊穴;发于腰腹部者,取胸10~腰2夹脊穴;发于上肢者,取颈5~胸2夹背穴;发于下肢者,取腰1~腰5夹脊穴。有明显痛点者,可采用围刺法,即视疼痛局部范围大小,由痛区中心开始,依次向外围取穴,穴间上下左右间隔均匀分布。

针灸手法:用提插捻转,用泻法,留针20~30min,每日2次,用毫针刺,局部横刺。

根据笔者多年治疗此症的经验,口服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能明显地减轻疼痛,缩短疼痛时间,但效果不及在发作早期阶段见效快,所以在发病早期一定要彻底治愈,避免形成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Website: http://perthacupuncture.com/

带状疱疹a

于先生问:尊敬的徐教授,最近几天我得了带状疱疹。三日前突然感觉左胸前连及左肋疼痛,延及到同侧背后,烧灼样疼痛难以忍受。三天后在左侧胸肋后背起一成群绿豆、黄豆大小的水泡,疼痛更为剧烈,左肋疼痛连及后脊背呈烧灼样抽痛,难以忍受,胃纳不香,入夜越甚,夜寐难安。请教徐教授,怎么会发生带状疱疹?中医应该能够治疗带状疱疹吧?

徐超极中医博士答:带状疱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疱疹性皮肤病,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人体内而不发病,但在抵抗力低下时,容易诱发本病,男女老幼都可发生,成人多见。带状疱疹好发于春秋季节。一般为单侧分布,不超过躯体中线,偶呈对称形。以胸部肋间神经分布区、腹部和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为多见。发病前局部皮肤往往先有感觉过敏或神经痛,伴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亦可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病。 患部先发生潮红斑,继而其上出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水疱透明澄清,疱壁紧张发亮,疱周有红晕。数群水疱常沿皮神经排列呈 带状,各群水疱间皮肤正常。10余日后水疱吸收干涸、结痂。愈后留有暂时性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不留疤痕。亦可因疱膜破溃形成糜烂,甚至坏死或继发化脓感 染。全病程约2~3周。除典型的皮疹外,神经痛是本病的另一大特点。一般在皮疹出现前1~2天即有神经痛,直到皮疹消退。疼痛的程度轻重不等,且与皮疹的严重程度无一定的关系。通常儿童带状疱疹患者疼痛很轻或没有疼痛,而老年患者多疼痛剧烈,甚至难以忍受。而且约30%~50%的中老年患者于皮损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或更久。中医对此病的治疗介入的越早也好,一旦形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治疗起来也是很棘手。

中医称本病为“蛇丹”或“缠腰火丹”,认为由于肝胆热盛,脾运失常,湿热内蕴,以致湿热搏结,不得疏泄所致。又因湿热相搏,阻遏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其病剧痛。

治则:健运脾土,清泄肝胆湿热,行气止痛为主要治法。初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并用。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1、肝经郁热
证候: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有血疱者,加水牛角粉、牡丹皮;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
2、脾虚湿蕴
证候: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胃苓汤加减。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水疱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车前草。
二、针灸疗法

处方:局部浅针横刺,支沟,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均患侧,针刺)。

方法:每次留针30-60分钟,每天1次,直至痊愈。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镇痛效果良好,并有见效快、少后遗症等优点,初起患者经针刺当天即可明显减轻疼痛,疗程短于药物治疗。对于后遗症亦有效,但不及在发作阶段见效快。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见诸报道。多年的实践表明,针灸常可迅速制止剧烈的神经痛,多数病人往往首次接受针灸后,疼痛就明显减轻甚至消失。皮损经数次治疗后亦不再扩大,结痂需一周左右的时间。

 

徐超极中医博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治疗请一定在中医、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徐超极中医博士

 

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Website: http://perthacupuncture.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