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针灸中医治疗胃肠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

耿先生问:我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很多年了,用过不少药物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包括中草药、中成药。请徐大夫介绍些您认为治疗此症比较可靠、有效的中药,帮助减轻我的病痛。谢谢!

徐中医师答:慢性萎缩性胃炎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此症的病因病机较复杂,虽然同样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的不同、不同的辨证分型、选方用药方面就不可 能相同,但是依据笔者几十年的临诊经验,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用的比较多的、效果取得比较明显的,是用一个中医古方乌梅丸加减。

慢性萎缩性胃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癌前状态之一,主要症状:胃脘痛、腹胀、纳差、嘈杂、泛酸、嗳气及舌脉变化。其基本病理变化包括胃固有腺体的萎 缩、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常伴有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对其病机,多认为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肝胃不和, 阴阳两虚等,主要病位在胃,与肝脾至为密切。是故采用乌梅丸,以乌梅之酸,黄连、黄柏之苦,蜀椒、细辛、等之辛,人参、当归之甘,成酸苦辛甘复法以治,取 辛开苦降,斡旋中州,酸辛相合,柔肝疏肝,调木扶土,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扶助正气,甘缓和中,顾护气血,酸苦泻热,辛温散寒,祛除病邪。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方中乌梅、黄连、黄柏、桂枝、细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有研究表明,该乌梅丸方对幽门螺旋杆菌有 清除作用,此可能系本方疗效的机理之一。酸味药在该病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认为辨病治疗体现在用酸味药上,并经临床证实乌梅等疗效确切。 本方乌梅为主药,古今皆用之以除恶肉,消瘤块,此似与逆转肠化、增生有利;胃粘膜屏障作用破坏,血流量减少,系慢性萎缩性胃炎普遍存在的现象,有效改善这 一状态, 不仅有助于阻止胃体进一步损伤,且可促进受损的粘膜、腺体修复。方中细辛,蜀椒、干姜、附子等辛辣之品可使胃粘膜产生刺激后保护作用,从而纠正了上述状 态。另外,乌梅丸中的全部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可针对该病的基本病理。该方中干姜、桂枝、当归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加之细辛的镇痛作用, 有利于临床症状的缓解, 而其促进消化液、 酶分泌的作用, 又有利于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状态等, 以上多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协调, 构成了乌梅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的产生——减轻、 消除症状, 改善、逆转病理变化。

随证加减:

如平素四肢不温、怕冷,胃脘部不适或有微痛,喜热食,食冷则不舒或常见多食生冷而发病,疼痛喜用手按或热熨,得按或热熨则痛减,泛吐清涎,大便溏泻。上方加黄芪,炒白术,茯苓,延胡,白芍,陈皮。

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甚,痛无定处,攻撑连胁,不思饮食,遇情志不遂则加重,嗳气频作,矢气较舒,大便不畅,时有腹痛欲便,便后痛减,或有恶心呕吐、泛酸。上方加柴胡,瓜蒌仁,枳壳,木香,青皮,陈皮,草豆蔻,半夏,榔片,莱菔子等。

如胃脘部不适,时有痞塞或微痛,有灼热感,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食欲减退,形体消瘦,面色潮红,胃痞、胃痛常由热食或热性食物而诱发,大便不畅或秘结。上方合沙参,麦冬,玉竹,淮山药,生地,香附,麦芽,杞子,甘草。

如面色黎黑,胃脘刺痛,壮如针刺,痛处固定,饱胀不舒,或有黑便。治法:行气活血,破瘀散结。本方合用黄芪,川芎,枳实,乳香,没药,炙甘草。

中医师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治疗请一定在中医师、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Western Australia

 

 

腹胀

柯先生问:我今年58岁。有慢性肝炎16年,多年来每于秋冬交接之时,腹部作胀,嘈杂,疲乏无力,面色不好,大便时干时溏,到了春天气候转暖和,腹 部作胀则缓和。近两年来,腹胀日渐加重,上午不胀,午后则发,以胸胁、脘腹、少腹顺序出现,夜间更重,大便2日一解,饮食尚可,少食或不食腹胀亦发,辗转 医治,曾用实脾饮、理中汤、六君子汤补益无效;如用理气、行气病反加剧;如用攻下之品,虽有短暂之效,药过则依然,或胀更甚。使我非常苦恼,希望得到徐大 夫的帮助,谢谢。

徐中医师答:肝病后腹胀很常见,是肝炎基本治愈或肝病日久出现的以腹胀为主的一种病症。以自觉腹部胀满、早宽暮急、外形不大、按之不坚、叩之无水、 肝功能基本正常为特征,或可伴有便溏、纳差、饮食不香等消化不良症状,其属于中医气臌范围。对于本病有时苦无良方,医者和病人都易急躁,辗转就医或频繁换 方,补之不效,即用攻破之品,瞬间有效,稍纵更甚,或转生水臌之证。丹溪戒曰:医家不测虚实,急于作效,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快通。不知宽得一日 半日,其肿日甚,病邪深矣,真气败也。此言实属经验之谈。只有详辨虚实,分清气血,肺肝脾肾并调,气血阴阳兼顾,才能取得较好疗效。本病以虚为主,脾肾阳 虚居多,治以温补脾肾;实证较少,肝结血瘀为先,治以化瘀疏肝,宣肺行滞。

脾胃居中焦,乃升降之枢纽,肝病克脾,或过用寒凉,或久病失养,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形成脾胃虚寒之证。症见:腹胀,体倦神疲,面白唇淡,大便时 溏,小便偏多,舌淡、苔白,脉沉濡。治以实脾为要,实脾贵乎运脾,脾运则诸脏不郁,升降复常,气机畅达。选用理中汤加吴茱萸、草果仁,以温中健脾,理气除 湿。药用:红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吴茱萸,草果仁。方中红参补元气,益脾肺,助运化,调升降,为治脾胃衰弱之要药;白术味甘苦气温,甘温益脾胃之阳 气,苦温燥脾胃之寒湿;干姜、吴茱萸辛热温中散寒;草果仁温脾燥湿; 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本方温而不燥,使脾阳健运,升降有序,清浊自分,滞气自消。

肝肾同居下焦,肝病过用苦寒,或肾阳素亏,又罹肝病,或病久及肾,元阳不足,肾失气化,脾失温煦,形成肾阳虚衰或脾肾阳虚之证。症见:腹中胀满,早 宽暮急,面色苍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小便不利,舌质胖大,脉沉细无力。治遵《内经》“胀取三阳”之义,选用朱丹溪壮元汤温补下元。药用:红参,白术, 茯苓,补骨脂,肉桂心,干姜,砂仁,陈皮。方中红参大补元气,补骨脂、桂心、干姜温里散寒温肾壮元阳,白术、茯苓健脾利湿,砂仁、陈皮温中理气。本方为朱 丹溪治臌胀方,并云:治胀满者,先温下元,使火气盛而湿气蒸发,胃中温暖,谷食易化,则满可宽也。此方脾肾阳虚兼治,用于肝性腹胀辄效。

肝性腹胀见实证者,多是久病入络,肝脉瘀阻,血结于肝,疏泄失常,上侮肺金而失宣降,横逆犯脾,升降无权,下竭肾阴,气化无源,三焦受累,气道滞 涩。由于这种气滞是血瘀在肝而影响三焦,故与通常胃肠道的滞气不同,临床以脘腹胀满为主,但亦有胃脘、胸胁、少腹同时胀满者,疼痛一般不显,或仅肝区隐 痛,面色晦暗黧黑,一般予以行气、理气、下气、破气药物则无效。拟以舒肝化瘀、开肺宣气为法。方由苏叶、杏仁和血府逐瘀汤化裁而成。方中桃仁、当归、红 花、赤芍、川芎、丹参、郁金诸味活血化瘀,柴胡、川楝子疏肝行滞,桔梗、杏仁、苏叶开宣肺气,畅达三焦。瘀去滞消,气道畅通,自无腹胀之虞。肺朝百脉主一 身之气,宣肺能开中导下,提壶揭盖是也。

再看柯先生的病例,慢性肝炎,腹胀,嘈杂,疲乏无力,大便时干时溏。近两年来,腹胀日渐加重,上午不胀,午后则发,面色晦暗,体倦神疲,腹胀午后即 发,以胸胁、脘腹、少腹顺序出现,夜间更重,大便2日一解,饮食尚可,少食或不食腹胀亦发,证似属: 血结于肝,三焦气滞。治以舒肝化瘀、宣肺行滞为法,方用以上介绍的血府逐瘀汤加苏叶、杏仁、川楝子等,水煎服。以观后效。

中医师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治疗请一定在中医师、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Western Australia

 

胃嘈杂

房先生问:几年来,我的胃经常不舒服,说痛也不是很痛,胃部总是有点发热发烧感,还有胃总有空空的感觉。这次回中国探亲,乘此机会拜访了一位老中 医,老中医说我的病症是“嘈杂”,可惜我在中国逗留时间太短,不允许得到中医的治疗。只能打道回府,回到PERTH后,胃不舒服依旧经常发生。请问徐大 夫,中医说的“嘈杂”是怎么回事?用什么样方法和中药才能够治好?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徐中医师答:嘈杂是中医的病名,嘈杂证名始记于中国宋朝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妇人心胸嘈杂方论》中:“夫心胸嘈杂,妇人多有此证”。后来在中国 元朝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又有更多地描述,其病因有如《丹溪心法》所记的痰湿、气郁、食积、热邪,也有如《赤水玄珠.卷十六》中的因虚、因虫致嘈者。中医 认为嘈杂病位在胃,其发病与脾、肝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运化水谷精微,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而脾胃的健运 又有赖于肝木的正常疏泄。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或土虚木乘,横逆犯胃,均可导致胃失和降,发为嘈杂。究其病机,脾胃虚弱为本,痰湿、热邪、气郁等为标。

嘈杂的具体的症状有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侬,莫可名状的一种病证。嘈杂虽症状较轻, 非比胃痛、呕吐急迫,患者往往能够忍受,但也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质量,若轻视、失治,则可如《景岳全书.嘈杂》所说“……而渐至恶心嗳气,反胃、噎膈 之类将由此而起矣”,故不可轻视。

中医历代医家对嘈杂有不同的分类治疗,张仲景分火嘈、痰嘈、酸水浸心嘈论治,叶天士分虚、实、真、伪论治嘈杂。中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 中按病因分胃热、胃虚、血虚3型论治。也可以根据临床上嘈杂病证不同病程阶段,按其病机分脾虚、胃热、肝郁3型论治,在同一病人身上,随着病情的进退变 化,各型之间相互夹杂,或有偏重,或互为转化,虚实夹杂。

治疗嘈杂脾虚型以四君子汤加黄芪为基本方,胃热型以温胆汤合左金丸为基本方,肝郁型以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为基本方。兼吐酸者加旋覆花、制半夏、煅瓦楞子、海螵蛸,兼痰湿者加陈皮、薏苡仁、白豆蔻,兼食积者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胃津不足者加玉竹、石斛、沙参。

嘈杂由轻到重的变化为:胃部有热感→辣感 →烧灼感→疼痛感,正所谓“嘈乃痛之渐,痛乃嘈之极”。现代医学胃粘膜防御-攻击平衡机制中的攻击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等,与中医学湿热、 气郁等致病观点相一致。胃粘膜防御功能减弱是重要发病因素,此正合中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理论。嘈杂病机关键为脾胃虚弱,故治疗以健脾益胃为要,当 夹有湿热、气郁等实证时则先祛邪,待邪去十之八九即予健脾扶正为主,以助祛邪,正如《景岳全书.嘈杂》所说“嘈杂一证,多由脾气不和或受伤脾虚而然,所以 治此者,不可不先顾脾气”。粘液为津液所化,健脾气、养胃阴治疗可使脾正常行使“为胃行其津液”之功能,促使受损胃粘膜粘液屏障恢复,从而增强胃粘膜的防 御功能,此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所以强调嘈杂后期巩固治疗以健脾气、养胃阴为关键。

嘈杂病证易于反复发作,饮食不节或情志抑郁常为其诱因。预防其复发,重在调理保养。高浓度的食物 如过辣、过酸、过甜、过咸等可刺激胃酸过多分泌而造成对胃粘膜的损伤。由于地域不同,饮食习俗不同,胃粘膜对食物的适应性也相应地不同,如中国沿海地带的 人对醋的适应性不如山西人,对辣椒的适应性不如四川、湖南人。“肝为心母,操用心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易造成精神紧张、抑郁,从而诱使 本病发作。所以倡导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

中医师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治疗请一定在中医师、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Western Australia

 

 

餐后腹痛

冯先生问:我母亲餐后腹痛8年,反复发作,时好时坏,夏轻冬重。1个多月前(去年11月底)天气突然变冷,腹痛加重,食则绞痛,急往医院,各项检查 均正常。我母亲素有餐后腹痛,冬季尤甚,小腹下坠,大便偏干,曾多次胃镜、肠镜、B超检查无异常,心电图正常。以往多用止痛药。平时服用些补药如西洋参、 白参、高丽参、木耳、红枣、山楂等。请教徐大夫,哪些中医方法和中药可以帮助治疗?

徐中医师答:笔者在临诊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老年病人,反复发生餐后阵发性脐周疼痛或中上腹绞痛。老年人脾胃渐衰,运化和统血功能自弱,除全身气 血亏虚外,脾胃自身气血功能障碍势必更重,内外之邪,极易侵侮,导致缺血、瘀血、积滞等病理改变,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诸病源候论·久腹痛候》 指出:“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寒中久痛不瘥,冷入于大肠,则变下痢。所以然者,肠鸣气虚 故也。”古人叶天士有“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久痛入络”之说。中医治疗以健脾和胃、活血化滞为法。

1,温中健脾,活血化滞:适用于本病症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后胀痛、刺痛,神疲体倦,四肢不温,大便不实,舌淡隐青、苔白,脉沉细无力。药用:桂枝、黄芪、当归、白芍、丹参、川芎、红花、枳壳、砂仁、槟榔、陈皮、神曲。

2,益气补脾,活血化滞:适用于本病症见餐后腹痛而胀,痛如针刺而势缓,进食越多,胀痛越重,上腹痞满,嗳气呻吟,心悸气短,倦怠懒言,或腹部坠 胀,头晕目眩,舌质淡嫩隐青或有瘀斑,脉虚无力或细缓而涩。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赤芍、当归、 丹参、砂仁、鸡内金、厚朴、五灵脂、延胡索。

3,养血和脾,活血化滞:适用于本病症见脘腹隐痛,甚或刺痛,面色黧黑,头晕耳鸣,视物不清,腹壁皮肤甲错,舌暗红有裂纹、舌体瘦小,脉弦细而涩。药用:熟地黄、当归、白芍、山药、党参、丹参、延胡索、土鳖虫、茯苓、神曲、山楂、鸡内金。

4,养阴益脾,活血化滞:适用于本病症见餐后脘腹胀满隐痛,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多弦细。药用:沙参、麦冬、生地黄、当归、白芍、桃仁、丹参、延胡索、川楝子、佛手、鸡内金、甘草。

冯先生,根据你母亲餐后腹痛、反复发作、无器质性病变这一特征,中医或可诊为腹痛(脾胃气虚,瘀滞阻络)。治当益气补脾,活血化滞。药用:黄芪,党 参,白术,赤芍,当归,丹参,砂仁,炙鸡内金,槟榔,厚朴,五灵脂,延胡索。酌情加减用药:小腹痛甚,加茴香、乌药;大便干,少佐大黄;嗳气,加佛手、香 附;心悸气短,加红参。当病情稳定后,服香砂养胃丸善后,每天轻揉中脘、脐周、丹田等部位2~3次,注意饮食起居,调摄情志,适量锻炼。

分析:本病以餐后腹痛、反复发作、病程冗长为特征,病在胃肠,殃及气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在脾胃气血,实在瘀血食滞。因脾胃不足,气血不充, 瘀滞阻络,气机不利,食则壅塞更重,故食后必痛;脾胃不复,瘀滞长驻,故反复发作,病程冗长。本病若以得食痛减为虚、得食痛剧为实,而用消食导滞(山 楂)、理气活血,或能取效一时,继续施用则无效。若仅补脾(西洋参、白参、高丽参、木耳、红枣),不消瘀滞,壅阻气机,病势反剧。所以不要擅自胡乱服用补 药。惟健脾和胃、活血化滞,方为正治。一旦药中病机,要守方缓图,不可频繁更方。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正邪消长情况,随时调整扶正与祛邪药物比例和份量。 病愈后,可间断服用补中益气丸、归脾丸、丹参片补脾胃调气血。此外,饮食有节,多餐少食,调节情志,不妄劳作,饭前饭后轻轻按摩中脘、脐周、丹田等部位, 保持适量的体育运动,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也有积极作用。

中医师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治疗请一定在中医师、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Western Australia

 

 

肠易激综合征

赦先生问:五年多来经常出现腹痛、腹胀及腹泻、小腹处憋痛,不通气,经医生反复仔细检查后诊断为肠易激综合症(IBS)。治疗反反复复,病情好好坏坏拖了这么多年。请徐大夫谈谈肠易激综合征,以帮助我了解中医如何治疗此症?我的病征该如何处理?

徐 中医师答:肠易激综合征又称结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粘液性肠炎、痉挛性结肠炎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与排便有关的腹痛、腹胀及排便习惯 改变,如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急迫不尽感、粘液便、水样便等。IBS的发病机理与精神因素、肠道动力学改变、结肠分泌和吸收功能改变、饮食因 素、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

依据你的描述,赦先生的肠易激综合征是腹泻型。在此,笔者主要 探讨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治疗。中医对本病无专论记载,可以归于中医学的“泄泻”、“腹痛”等范畴,并伴有精神心理症状。本病腹痛、腹胀、排便习惯 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等症状多以肝脾不和,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为病机,其症状的加重又与精神因素或一些应激状态密切相关,本病病因与饮食不节、七情不和、劳 倦体虚等因素有关。诚如“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也”,病机主要为肝脾不和、疏泄失职、运化不健。气滞则腹部胁肋胀 闷,气乱则腹泻急迫、矢气嗳气频作,气结则腹痛阵作或便秘难解,气郁则焦虑抑郁、胸闷不舒。病理性质为寒热错杂,正虚邪实,但主要责之肝郁脾虚。

中医根据不同的症状把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分为不同的证候:常见的证候有肝郁脾虚型、寒湿留滞型、气血失和型。然后对证处方。其中肝郁脾虚型为最常见。

我 们先探讨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症见腹痛肠鸣、便下清稀、疼痛多在左下腹或脐周围,泻后痛减。舌质淡红、舌苔白,脉弦。治宜疏肝扶脾、行气化湿。方药: 炒白术,白芍,藿香,干姜,秦皮,芡实,广木香,陈皮,甘草。方中木香、陈皮辛散理气,调和肝脾;白芍酸柔以“泻肝”,“能于土中泻木”,合甘草以缓急止 痛;炒白术、藿香、甘草、芡实健脾以止泻,土实则不受木乘;干姜辛热温中、秦皮苦寒清肠,寒温并行,平调其寒热之失衡。此方肝脾同治、寒温并用、标本兼 顾,方证相合,调理脾胃功能,有止泻、止痛、消胀、通便的作用。

再谈谈寒湿留滞型、气血失和型。

寒湿留滞型:症见大便频数,粘滞不爽,里急后重,腹部隐痛,遇寒及食冷后加重,病程较长。舌质淡,苔白滑,脉濡。治宜健脾化温、行气散寒。方药:党参,茯苓,白芍,炒肉豆蔻,肉桂,高良姜,川芎,川芎,吴茱萸。

气血失和型:症见腹痛,腹胀日久不愈,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胸闷心悸,手足多汗,纳差嗳气。舌质暗淡,苔白,脉细涩。治宜疏肝理脾、调和气血。方药:柴胡,白芍,当归,川芎,茯苓,党参,白术,淮山药,熟地,肉桂,川芎,炙甘草。

本 病配合针刺治疗效果卓越。选穴:中脘,天枢,下巨虚,上巨虚,内关,太冲,足三里,脾俞。选穴以肝脾两经俞穴为主,并配以大肠经及小肠经俞穴, 太冲为四关穴, 又是肝之原穴疏肝理气, 解痉止痛; 足三里胃之合穴及脾俞穴健脾和胃,调理气血; 天枢属大肠之募穴, 上巨虚大肠下合穴,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三穴肠之募穴,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三穴均属足阳明胃经, 能疏理肠腑, 清化湿浊, 健脾助运;取心包经的内关穴开胸行气解郁, 诸穴合用, 则调理肝脾, 安神定志, 发挥标本兼治的效应。改善内脏敏感性及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发挥缓解腹痛、腹部不适、大便性状异常效应。

徐中医师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诊疗请一定在中医师、针灸师指导下进行。(珀斯中医堂)

 

 

食而无味

吴 女士问:我母亲68岁,味觉消失2个多月,口淡无味,吃任何食物都没有味道。嗅觉、言行正常,无眩晕、恶心、呕吐,无口眼歪斜。看了西医,医生很重视,在 医院进行核磁共振、脑电图检查均正常。医生考虑到我母亲有高血压病史,可能是因高血压药有味觉障碍的不良反应,嘱咐停服改用别的抗高血压药。 但是1个多月过去了,味觉仍然没有恢复。我母亲继往有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身体偏瘦,平时面色萎黄,经常有耳鸣,视力模糊,腰膝酸软,胃口不好,容 易疲倦,口干,时有发热,夜间盗汗。有懂中医的朋友劝我母亲用中医的方法治疗,建议用活血行瘀,化痰开窍的中药。可我们希望得到徐大夫的指教。

徐 超极中医师答:味觉丧失,临床并不多见,辨治当分虚实。味觉丧失如脑血管意外,因其老年,气亏血虚,脉道涩滞致瘀,脾虚瘀浊内生,阻塞脑络,味觉神经失却 正常濡养,味觉缺失,可治拟活血行瘀,化痰开窍治疗。药用郁金、黄芪、丹参、鸡血藤、桃仁、红花、山楂、当归等。而吴女士的母亲在医院检测核磁共振、脑电 图检查均正常,没有阻塞脑络的现象,所以活血行瘀,化痰开窍的治疗值得商榷。

吴女士的母亲因药物副作用所致味觉丧失,继往有肾炎、类风湿性 关节炎病史。形体偏瘦,面色萎黄,耳鸣,视力模糊,腰膝酸软,食少倦怠,潮热口干,夜间盗汗。此乃阴亏津不上承,食而无味。治疗需从心脾肾三脏入手。心主 血脉,开窍于舌,心之气血与舌相通;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口腔的润泽有赖于涎的保护;肾为先天之本,内藏人体真阴真阳,在液为唾,唾为 肾精所化,与涎同为口津,能滋养口舌。患者年过花甲,又患多种慢性疾患,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对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敏感, 致心脾肾三脏生理功能发生紊乱而致味觉缺失。本例属于津不上承。治拟滋阴清心,益气健脾,佐以活血通窍。药用:炙鳖甲(先煎),制黄精,制玉竹,丹参,太 子参,石斛,天花粉,白芍,山药,五味子,桑枝,川芎,制何首乌,炙黄芪,浮小麦,瘪桃干,麻黄根。

方用鳖甲滋阴潜阳,玉竹、石斛滋阴养胃 生津,麦冬清心,白芍养血敛阴,黄精补脾补气,山药、太子参、黄芪、党参补气健脾胃,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川芎活血行气,桑枝引药上行,石菖蒲开窍,浮小 麦、瘪桃干、麻黄根止汗。诸药合用,补养心脾,通畅窍络,滋补肾阴,气充血盈,心脾肾三脏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味觉缺失有望治愈。

徐超极中医师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治疗请一定在中医师、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Western Australia

 

 

胃脘痛

 厉 先生问:有慢性胃病10多年,最近4月来,常感上腹部隐痛不适,尤其在半夜和吃饭前嘈杂难过,饭后心窝区作胀不适,在嗳气后或放屁后才舒畅,肚肠常常咕咕 响,大便稀烂。曾做过胃镜,胃镜报告是:(1)疣状胃炎,(2)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治疗中用过不同的中药和西药,包括抗菌素和止痛药。徐大夫怎 样用药才能治好我的久治不愈的胃痛疾病?我想听听您的意见。

 徐中医师答: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现代 医学的胃镜及病理学诊断有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疣状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区别。但是各型慢性胃炎均有较长病史及反复发作的共同特点,皆属于“久病及 虚”。浅表性胃炎常见脘腹隐痛、食欲减退、嗳气、泛恶、食后或空腹作胀。再参合各型胃炎的苔多白滑,脉多细弦,可证实脾胃气虚是各型慢性胃炎的基本共同 点,因而治疗原则应以补中养胃健脾为先。常用中药有:党参、黄芪、茅术、白芍、甘草等益气健脾和中之药。若有虚寒之象,则加肉桂、桂枝、干姜以温中。

脏 腑五行生克中最常见的是肝木克土。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或脾胃虚弱,肝木乘侮。在慢性胃炎中,尤其是浅表性胃炎或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常有胁痛、呕恶、嗳气 或矢气频频、心烦易怒等肝木横逆、肝胃不和、肝脾失调之证。此时勿忘在补益脾胃方中加四逆散之类以疏肝理气,常用郁金、柴胡、川楝子、佛手、沉香曲等。若 肝郁化热,可加用大青叶、蒲公英、败酱草、七叶一枝花等清凉解毒,但忌用黄芩、黄连之类。败酱草治疗胃粘膜糜烂效果甚佳。若嗳气、呕恶明显者,常用枳壳、 苏木、赭石等理气降逆,促进胃肠蠕动。在临床应用时,切不可过用香燥耗气及苦寒败胃之药戕伐脾土。

现在初步探讨厉先生的病例:有胃病史10 年,近4月来,常感上腹部隐痛不适,午夜及餐前嘈杂,食后心窝区作胀,得嗳气矢气则舒,肠鸣便溏。胃镜示:(1)疣状胃炎,(2)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阳性。如果厉先生的舌苔薄白再加上脉细滑。可辨证为脾胃气虚、肝郁气滞,治宜健脾益气、疏肝和胃,兼以活血解毒。处方:生黄芪,党参,甘草,赤芍,佛手, 茯苓,干姜,川楝子,炒枳壳,败酱草,蒲公英。水煎服,治疗一到二星期。如上述症状略好转,拟前方重用黄芪和加吴茱萸,再治疗一到二星期。如仍食后作胀, 肠鸣便溏,可拟前方去川楝子,加沉香曲,苏木。随证加减服药,一般经过2到4星期的治疗症状会有好转,根治则需要4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

本中医师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诊疗请一定在中医师、针灸师指导下进行。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Western Australia

 

 

中医巧治胃脘痛

桑 女士问:尊敬的徐大夫,读《胃脘痛》一文,感触太多,可以说是同病相怜,我的胃腹部胀痛2年余,胃口不好,没有食欲,有时嘈杂,嗳气但不泛酸,大便稀烂, 每日1~2次。做胃镜检查是:萎缩性胃炎伴胃窦小区糜烂。病理报告:胃窦粘膜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及轻度异型增生,肠化染色分型以完全性小肠型和结肠 型为主。也用过不少的中药和西药,可是胃腹部胀痛仍旧反反复复。徐大夫我能不能服用上期《胃脘痛》中介绍的中药?

徐中医师答:上期《胃脘 痛》的中药是治疗浅表性胃炎,伴有幽门螺杆菌。专门针对辨证为脾胃气虚、肝郁气滞的病症,具有健脾益气、疏肝和胃,兼以活血解毒的作用。而桑女士的病症有 所不同,是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加之肝郁、气滞、血瘀为其主要病机。各型慢性胃炎其病机各有侧重。如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以 肝胃不和、肝郁气滞比较突出。但慢性萎缩性胃炎则以脾胃气虚比较突出。但是,各型胃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滞或血瘀征象。治疗法则,浅表性胃炎以养胃补中、 疏肝理气,兼活血为法;疣状胃炎以益气活血、疏肝解毒为法;萎缩性胃炎以补中益气、通络行瘀为法;胆汁反流性胃炎以益气和胃、疏肝降逆为法。切不可以一个 “胃炎”字印定耳目,而按“热”证治,妄施寒凉,则犯“虚虚”之戒。

治疗萎缩性胃炎以补中益气、通络行瘀为法。萎缩性胃炎常久病入络,常见 倦怠乏力、消瘦、纳差、口淡无味、大便不实等。慢性胃炎,常久病入络,症见脘痛绵绵、痛有定处等血瘀之症。尤以慢性萎缩性胃炎更加明显。中医认为此血瘀乃 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宜在益气或理气的基础上加活血行瘀之品,如三七粉、当归、红花、莪术等。现代药理学认为活血化瘀可改善胃粘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胃粘膜 的修复。在临床治疗中,往往可见到胃粘膜萎缩病变逆转的病例。

有关桑女士的胃脘痛,在此来作一分析:上腹部胀痛1年余,食欲减退,有时嘈 杂,嗳气不泛酸,大便溏(每日1~2次)。胃镜示:萎缩性胃炎伴胃窦小区糜烂。病理示:胃窦粘膜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及轻度异型增生,肠化染色分型以 完全性小肠型和结肠型为主。如果桑女士的舌苔薄白,脉细弦。辨证可为脾胃气虚、血络瘀滞,治宜补中益气、活血祛瘀。处方:炙黄芪,党参,炙甘草,赤芍、白 芍,茯苓,白及,制乳香、没药,败酱草,当归,三七粉,水煎服。拟前方出入服用3个月后,以观后效。

中医师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针灸诊疗请一定在中医师、针灸师指导下进行。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Western Australia

 

 

肠子变黑了 咋办

琼 花女士问:我大便一直干糙不得解、有时5-6天才解大便一次,时有腹痛,时常服用通便的中药,这种情况已6-7年。最近看了专科医生,作大肠镜检查,发现 我的部分结肠已经变成黑色,结肠有几个小息肉,专科医生诊断:肠黑变病。我平时打不起精神,总是委靡不振,面色发白,没有力气,胃口不好,没有食欲,大便 干糙,经常腹痛。请问,肠黑变病会发生的?中医治不治肠黑变病?

徐超极中医师答:肠黑变病,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是消化道 息肉中错构瘤的一种。错构瘤的特点是某些肠段被一些组织的无规律的混合体所累及,具有非肿瘤性,但有肿瘤样增殖的特征。肠黑变病系伴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 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不少年轻女性为了追求美容效果,或者盲目减肥,长时间服用含有大黄类物质的胶囊,这些胶囊中含有一种叫做蒽醌环的成分,可损害肠 黏膜上皮细胞,尤其是对隐窝部位上皮细胞的损害。使上皮细胞变性,最后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一部分 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还有部分退行性变的结肠上皮细胞,形成所谓脱落小体陷入黏膜固有层,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脂褐素,而形成黑变病。

另外有些习惯性便秘的患者,经常服用通便中药或者有类似作用的药物,也会导致黑色素的沉积,形成病变。不过,已发生结肠黑变病的患者也不必惊慌,因为黑变病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长时间黑色素沉积的结果,并且应用有效的治疗之后可以逐渐消退。

对 于肠黑变病,中医学无类似病记载,中医根据其表现为肠道黑色素斑、多发性息肉、便秘、腹痛、舌暗、脉涩,为痰浊瘀阻之征,拟益气健脾、祛瘀化痰法。可使用 益气健脾的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黄精,理气解郁的大腹皮、木香、枳实、佛手,祛瘀化痰解毒的丹参、泽兰、白芥子、龙葵、白花蛇舌草、薏苡仁,以期收 到良好效果。

另外,要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平时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多摄取膳食纤维,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有麦麸或糙米、蔬菜如芹菜、韭菜等,增加饮水量以加强对结肠的刺激。

琼 花女士的病情分析:大便干结不畅、时有腹痛已数年。肠镜示:结肠有几个小息肉。结肠镜示:肠黑变病。琼花女士平时精神委靡,面色苍白,乏力,纳呆,便干, 腹痛时作。气滞脾弱,痰浊瘀阻。拟益气健脾,祛瘀化痰。药用: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黄精,丹参,大腹皮,木香,枳实,佛手,龙葵,白芥子,薏苡 仁,白花蛇舌草,泽兰,红枣,生甘草,生大黄。水煎服,每日1剂。以观后效。

徐超极中医师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中医药治疗请一定在中医师、针灸师指导下经行。

Chinese Therapy Clinic Perth(珀斯中医堂)Tel: 93862766

81 Dalkeith Road Nedlands  Western Australia

bottom of page